新闻动态

News Dynamics

艾滋病相关皮肤疮肿的表现与防治

发布时间:2025-08-25  浏览:19

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其核心病理机制是病毒持续破坏CD4+T淋巴细胞,导致免疫系统进行性衰竭。当CD4+T细胞计数低于200个/μL或出现特定机会性感染时,患者进入艾滋病期,此时皮肤黏膜因免疫防御崩溃,易受多种病原体(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侵袭,或因免疫异常激活引发非感染性皮损。以下从感染性皮损、非感染性皮损及防治策略三方面展开分析:

艾滋病相关皮肤疮肿的表现与防治

一、感染性皮肤疮肿的表现

免疫缺陷状态下,皮肤成为病原体定植与繁殖的“温床”,感染性皮损占艾滋病相关皮肤病变的70%-80%,其表现与病原体类型及免疫抑制程度密切相关:

真菌感染

口腔念珠菌病:早期常见表现,表现为口腔黏膜(舌、颊、软腭)白色假膜,可擦去后留下红色糜烂面,伴灼痛或吞咽困难。严重者可蔓延至食管,导致进食困难。

皮肤念珠菌病:多见于皮肤皱褶处(腋窝、腹股沟、乳房下),表现为边界清晰的红斑,表面覆盖鳞屑或卫星状丘疹,伴瘙痒。指间糜烂型念珠菌病(“擦烂”样改变)常见于手部潮湿环境。

马尔尼菲青霉病:地方性真菌病,主要流行于东南亚及中国南方,表现为全身散在红色丘疹、结节或溃疡,中央可呈脐凹状,伴发热、贫血及肝脾肿大,易误诊为细菌性脓肿或卡波西肉瘤。

病毒感染

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反复发作的口腔或生殖器溃疡,较免疫正常者更严重、持续时间更长(超过2周),可扩散至食管、气管或直肠,形成大面积糜烂。

带状疱疹:沿神经节段分布的群集性水疱,疼痛剧烈,但皮疹范围常超出典型单侧分布,可泛发全身(播散性带状疱疹),甚至累及内脏(如肺、脑),死亡率较高。

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表现为肛门生殖器部位多发性菜花状疣(尖锐湿疣),或口腔、手指的寻常疣,且治疗后易复发。高危型HPV(如HPV-16、18)感染可能增加肛门癌、宫颈癌风险。

传染性软疣:儿童及免疫缺陷者多见,表现为皮肤表面蜡样光泽的半球形丘疹,中央有脐凹,可自行接种扩散至全身。

细菌感染

毛囊炎: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或链球菌引起,表现为毛囊性红色丘疹,顶端有脓疱,伴疼痛,常见于头皮、躯干。

脓疱疮:皮肤表面大疱或脓疱,易破溃形成蜜黄色痂,可伴发热等全身症状,严重者可引发败血症。

分枝杆菌感染:非结核分枝杆菌(如鸟分枝杆菌复合群,MAC)可引起皮肤局限性或播散性脓肿,表现为红色结节或溃疡,伴低热、盗汗,需通过组织培养或PCR检测确诊。

寄生虫感染

疥疮:由疥螨引起,表现为手指缝、手腕、肘窝、腰部等皮肤薄嫩处的红色丘疹、水疱及隧道,夜间瘙痒剧烈。艾滋病患者因免疫缺陷,疥螨感染范围更广,可累及头面部及掌跖,且治疗反应差。

皮肤利什曼原虫病:通过白蛉传播,表现为皮肤无痛性溃疡,边缘隆起呈火山口状,基底覆盖坏死组织,常见于暴露部位(如面部、四肢),可继发细菌感染。

二、非感染性皮肤疮肿的表现

HIV感染本身或免疫异常激活可导致皮肤非感染性病变,其机制与细胞因子失衡、自身免疫反应或肿瘤相关:

卡波西肉瘤

与人类疱疹病毒8型(HHV-8)感染相关,表现为皮肤或黏膜的暗红色、紫红色斑块、结节或溃疡,好发于下肢、面部或口腔,可伴疼痛或出血。艾滋病相关卡波西肉瘤进展迅速,常累及内脏(如肺、胃肠道),需通过组织活检确诊。

脂溢性皮炎

表现为头皮、面部(鼻唇沟、眉弓)、胸背部红斑及油腻性鳞屑,伴瘙痒,程度较免疫正常者更重,可能与HIV感染导致的皮脂腺分泌异常及马拉色菌过度增殖有关。

药物反应

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可能引发皮肤不良反应,如史蒂文斯-约翰逊综合征(SJS)或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表现为广泛红斑、水疱及表皮松解,伴黏膜损害(如眼、口、生殖器),需立即停药并支持治疗。

免疫重建炎性综合征(IRIS)

启动ART后,免疫功能部分恢复时,机体对既往潜伏病原体(如结核分枝杆菌、HPV)产生过度炎症反应,导致原有皮损加重或新发皮损(如严重带状疱疹、结核性皮肤溃疡),需调整ART方案并抗炎治疗。

三、艾滋病相关皮肤疮肿的防治策略

防治需结合抗病毒治疗、机会性感染预防及皮肤局部管理,以降低发病率、改善生活质量:

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

核心原则:尽早启动ART(无论CD4+T细胞计数高低),通过抑制HIV复制重建免疫功能,减少机会性感染风险。规范治疗可使患者CD4+T细胞计数逐渐回升,皮肤病变(如卡波西肉瘤、严重真菌感染)可部分或完全消退。

治疗依从性:需严格遵医嘱服药,避免漏服或自行停药,以防止病毒耐药及疾病进展。

机会性感染预防

真菌感染预防:CD4+T细胞计数<100个/μL时,可口服氟康唑(每周1次)预防隐球菌脑膜炎及严重口腔念珠菌病;对复发性口腔念珠菌病,可局部使用抗真菌制剂(如制霉菌素含漱液)。

肺孢子菌肺炎(PCP)预防:CD4+T细胞计数<200个/μL时,需口服复方磺胺甲恶唑(TMP-SMX)预防,剂量为每日1片或每周3片。

巨细胞病毒(CMV)预防:对CD4+T细胞计数<50个/μL且未接受ART者,可考虑使用更昔洛韦或缬更昔洛韦预防CMV视网膜炎。

皮肤局部管理

清洁与保湿:保持皮肤皱褶处干燥,避免过度清洗或使用刺激性肥皂;每日涂抹无香料保湿霜,减少皮肤屏障损伤。

感染控制:对细菌性感染(如毛囊炎),可外用莫匹罗星软膏;对真菌性感染(如念珠菌病),可外用克霉唑乳膏;对病毒性感染(如带状疱疹),需口服抗病毒药物(如伐昔洛韦)并局部冷敷缓解疼痛。

伤口护理:对溃疡或破损皮肤,需定期清洁换药,避免继发感染;对卡波西肉瘤溃疡,可使用银离子敷料促进愈合。

多学科协作

艾滋病患者需定期随访皮肤科、感染科及营养科,评估皮肤病变进展及免疫状态;对复杂皮损(如广泛性卡波西肉瘤),需联合化疗或放疗;对心理问题(如因皮肤病变导致的自卑、焦虑),需提供心理支持。

四、特殊情境下的防治要点

儿童艾滋病患者:皮肤病变表现与成人相似,但更易发生严重细菌感染(如脓疱疮)及疥疮,需加强皮肤护理及机会性感染预防。

孕妇艾滋病患者:需同时关注母婴传播预防及皮肤病变管理,避免使用可能致畸的药物(如异维A酸治疗严重痤疮)。

老年艾滋病患者:因合并慢性病(如糖尿病)或皮肤屏障功能下降,更易发生顽固性真菌感染,需调整预防性治疗方案。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关 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