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News Dynamics

天疱疮引发皮肤疮肿的病理机制

发布时间:2025-08-22  浏览:17

天疱疮引发皮肤疮肿的病理机制涉及自身免疫反应对皮肤黏膜结构的靶向破坏,其核心过程可分解为以下关键环节,各环节相互关联并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皮肤屏障崩溃和疮肿形成:

bb8964263a509b368ca13aade4b3637e_20250822094800844.jpg

一、自身抗体的产生与靶向识别

天疱疮的发病始于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的错误识别。患者体内B细胞异常活化,产生针对皮肤黏膜细胞间连接结构的自身抗体,主要靶向两种关键蛋白:

桥粒芯蛋白3(Dsg3):主要表达于黏膜和深层表皮(如基底层上方的棘细胞层),是天疱疮中最常见的自身抗原。针对Dsg3的抗体(如抗Dsg3 IgG)会破坏黏膜和深层表皮的黏附,导致黏膜糜烂和表皮内水疱。

桥粒芯蛋白1(Dsg1):广泛分布于表皮全层,尤其在浅层棘细胞层和颗粒层高表达。抗Dsg1 IgG的攻击会破坏表皮浅层的细胞间连接,引发表皮内水疱,常见于寻常型天疱疮的躯干和四肢皮肤。

自身抗体的产生可能与遗传易感性(如HLA-DRB1*0402等基因)、环境因素(如病毒感染、药物刺激)及免疫调节失衡共同作用,导致T细胞对自身抗原的耐受性丧失,进而激活B细胞产生病理性抗体。

二、抗体介导的细胞间黏附破坏

自身抗体与Dsg蛋白结合后,通过多种机制破坏细胞间黏附结构:

直接阻断黏附功能:抗体覆盖Dsg蛋白的胞外结构域,阻断其与相邻细胞上Dsg蛋白的相互作用,导致细胞间黏附力下降。

信号通路激活:抗体结合可触发细胞内信号转导,如激活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这些信号通路进一步下调Dsg蛋白的表达,并促进细胞骨架重排,加剧细胞分离。

补体系统激活:部分抗体(如IgG1和IgG3亚类)可激活补体经典途径,形成膜攻击复合物(MAC),直接损伤细胞膜,导致细胞溶解和死亡。

上述过程最终使表皮细胞或黏膜上皮细胞之间的黏附力丧失,细胞间出现裂隙,形成表皮内或黏膜下水疱,即临床所见的水疱或疮肿。

三、水疱扩展与皮肤屏障崩溃

初始形成的水疱并非孤立存在,其扩展和融合受以下因素推动:

机械应力:皮肤表面受到摩擦、压力或牵拉时,已削弱的细胞间连接更容易断裂,导致水疱扩大或相邻水疱融合,形成更大范围的糜烂面。

炎症细胞浸润:水疱内及周围组织会招募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炎症细胞。这些细胞释放蛋白酶(如弹性蛋白酶、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氧(ROS)和促炎细胞因子(如IL-6、TNF-α),进一步降解细胞外基质和细胞间连接蛋白,加速水疱扩展。

表皮再生障碍:水疱形成后,基底层细胞可能因抗体攻击或炎症损伤而增殖受抑,导致表皮再生速度无法弥补屏障破坏,糜烂面持续存在并扩大。

此时,皮肤屏障功能完全崩溃,体液和蛋白质大量流失,为继发感染创造条件,临床表现为疮肿周围红肿、渗出增多,甚至形成脓性分泌物。

四、继发感染与炎症加重

天疱疮患者的皮肤和黏膜因屏障破坏和免疫功能异常,极易继发细菌、真菌或病毒感染:

细菌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是常见病原体,可定植于糜烂面并释放毒素(如葡萄球菌α毒素),直接损伤细胞并激活更多炎症通路,导致疮肿周围红肿加剧、疼痛明显,甚至形成脓肿。

真菌感染:白色念珠菌易在口腔、生殖器等黏膜部位增殖,引发念珠菌病,表现为白色伪膜和溃疡,加重局部炎症反应。

病毒感染:单纯疱疹病毒(HSV)可感染糜烂的皮肤黏膜,形成簇集性水疱和溃疡,导致疼痛和病毒血症,进一步削弱患者免疫力。

继发感染会释放更多炎症介质(如IL-1β、IL-17),形成“感染-炎症”正反馈循环,使疮肿范围扩大、深度增加,甚至引发全身症状(如发热、寒战)。

五、慢性炎症与组织重塑

若病情未得到控制,天疱疮可进入慢性阶段,表现为:

纤维化:持续炎症刺激成纤维细胞活化,分泌大量胶原蛋白,导致糜烂面周围皮肤增厚、硬化,形成瘢痕,影响关节活动或黏膜功能(如食管狭窄)。

表皮萎缩:长期炎症和再生障碍可使表皮变薄,皮肤脆弱性增加,易反复破损,形成慢性溃疡。

免疫记忆形成:T细胞和B细胞对自身抗原的记忆效应可能导致疾病反复发作,即使抗体滴度降低,微小刺激(如轻微创伤、感染)也可能诱发新一轮炎症反应。

此时,疮肿的形态可能从急性水疱转变为慢性溃疡或增生性瘢痕,治疗难度显著增加。

六、病理机制中的关键调控因素

细胞因子网络失衡:Th2型细胞因子(如IL-4、IL-5、IL-13)在天疱疮中占主导,促进B细胞活化和抗体产生;同时,IL-17和IL-22等Th17相关细胞因子可能参与水疱扩展和炎症加重。

调节性T细胞(Treg)功能缺陷:Treg细胞负责抑制自身反应性免疫细胞,其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可能导致对B细胞和T细胞的抑制不足,加剧自身免疫攻击。

补体调节蛋白异常:如衰变加速因子(DAF)或膜辅助蛋白(MCP)的缺陷,可能使补体激活过程失控,放大细胞损伤效应。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关 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