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News Dynamics

褥疮引发疮肿的护理注意事项

发布时间:2025-08-08  浏览:10

褥疮引发的疮肿是长期卧床或行动受限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其护理需围绕减轻局部压力、控制感染、促进组织修复及预防复发展开,具体注意事项如下:

a6109f261034dca56e63dea1b93ae8a8_20250808092858402.jpg

一、压力管理与体位调整

褥疮的核心诱因是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导致血液循环障碍。疮肿形成后,压力管理更为关键。需每2小时协助患者翻身一次,避免骨突处(如骶尾部、足跟、髋部)持续受压。翻身时避免拖拽皮肤,应使用床单或移位带辅助,减少摩擦损伤。对于无法自主翻身的患者,可利用枕头或泡沫垫将身体侧倾30°,使压力分散至更大面积,同时保持肢体功能位,防止关节挛缩。若疮肿位于骶尾部,可考虑使用气垫床或水垫,但需注意定期检查充气或水位,避免局部塌陷加重压力。

二、疮面清洁与感染控制

疮肿表面常覆盖坏死组织或脓性分泌物,为细菌繁殖提供条件,需每日评估疮面情况并清洁处理。清洁时使用无菌生理盐水或温和的伤口清洁剂,避免使用刺激性液体(如碘伏、双氧水)破坏新生组织。若疮面有腐肉或硬痂,需在专业指导下进行清创,去除坏死组织以促进愈合。清洁后用无菌纱布轻轻吸干水分,避免擦拭动作损伤皮肤。若疮面有渗液,需根据渗出量选择合适的敷料(如吸水性强的泡沫敷料或藻酸盐敷料),保持疮面湿润环境,但需避免敷料过湿导致皮肤浸渍。

三、局部血液循环改善

疮肿周围组织常因缺血缺氧影响愈合,可通过物理方法促进血液循环。每日2-3次对疮肿周围进行轻柔按摩,从远端向近端推揉,每次5-10分钟,注意避开疮面本身。对于下肢疮肿,可抬高患肢15-30°,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若患者条件允许,可协助进行被动运动(如踝关节屈伸、膝关节伸展),每日3-4次,每次10-15分钟,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此外,红外线照射或低频脉冲电治疗也可作为辅助手段,但需控制温度和时间,避免烫伤或过度刺激。

四、营养支持与代谢管理

长期卧床患者常伴随营养不良,影响组织修复能力。需根据患者情况调整饮食,增加蛋白质摄入(如瘦肉、鱼类、蛋类),每日蛋白质供给量应达到1.2-1.5g/kg体重,以促进胶原蛋白合成。同时补充维生素C、锌等微量元素(如新鲜蔬果、坚果),增强免疫功能。对于吞咽困难或消化吸收障碍的患者,可通过鼻饲或肠外营养提供营养支持,定期监测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等指标,评估营养状态并及时调整方案。此外,需控制血糖水平(尤其糖尿病患者),避免高血糖导致微血管病变加重局部缺血。

五、皮肤保护与预防新发损伤

除处理现有疮肿外,需全面评估患者皮肤状况,预防新发褥疮。每日检查全身皮肤,重点关注骨突处、皮肤褶皱处及医疗器械压迫部位(如氧气面罩、导尿管固定带)。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及时清理汗液、尿液或粪便,避免刺激皮肤。对于易出汗部位,可使用吸湿性好的棉质床单,并定期更换。若患者使用纸尿裤,需选择透气性好的产品,并每2-3小时检查是否需要更换。此外,避免使用电热毯或热水袋直接接触皮肤,防止低温烫伤。

六、疼痛管理与心理支持

疮肿常伴随疼痛,影响患者睡眠和情绪,需及时评估疼痛程度并采取干预措施。轻度疼痛可通过调整体位、分散注意力(如听音乐、聊天)缓解;中度至重度疼痛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或阿片类药物,注意观察药物副作用(如胃肠道反应、呼吸抑制)。长期卧床患者易产生焦虑、抑郁情绪,需加强心理支持,鼓励家属参与护理,定期与患者沟通治疗进展,增强其康复信心。对于情绪低落明显的患者,可请心理科医生会诊,提供专业干预。

七、环境优化与感染防控

保持病房环境清洁是预防疮肿感染的重要措施。每日开窗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保持空气流通。地面和物体表面用含氯消毒剂擦拭,床单、被罩每周更换2-3次,若被渗液或排泄物污染需立即更换。限制探视人数和时间,避免交叉感染。护理人员接触患者前后需严格洗手或使用快速手消毒剂,操作时佩戴无菌手套,防止将外界细菌带入疮面。若患者合并发热、白细胞升高等感染征象,需及时留取疮面分泌物培养,根据药敏结果调整抗生素使用。

八、定期评估与动态调整

褥疮引发的疮肿护理需动态评估效果并调整方案。每周测量疮面大小(长×宽)、深度及渗出量,观察周围皮肤颜色、温度及肿胀变化,记录愈合趋势。若疮面扩大、渗出增多或出现异味,提示感染加重,需加强清创和抗感染治疗;若疮面逐渐缩小、肉芽组织新鲜,可逐步减少清创频率,更换促进愈合的敷料。同时评估患者整体状况(如营养状态、活动能力),若患者能部分坐起或下床活动,需及时调整压力管理策略,减少卧床时间。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关 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