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Dynamics
发布时间:2025-08-01 浏览:32
烫伤后疮肿是高温(如热液、蒸汽、火焰)导致皮肤及皮下组织损伤引发的急性炎症反应,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水疱,严重时可出现皮肤破溃或焦痂。正确紧急处理可减轻损伤深度、预防感染并促进愈合,具体流程如下:
第一步:迅速脱离热源并降温
烫伤发生后,首要任务是立即将患处从热源中移开,避免持续接触加重损伤。若为热液烫伤,需快速脱去被浸湿的衣物(若衣物与皮肤粘连,切勿强行撕扯,可用剪刀沿边缘剪开);若为火焰烫伤,应立即就地打滚或用厚实衣物(如棉被)覆盖灭火,避免奔跑导致火势蔓延。随后,用流动的自来水持续冲洗患处15-30分钟,水温以15-20℃为宜(手感微凉但不冰),通过热传导带走残留热量,降低皮肤温度,减少余热对深层组织的进一步损伤。若烫伤部位在面部、颈部等无法冲洗的区域,可用干净毛巾浸湿冷水后湿敷,每2-3分钟更换一次,保持低温环境。
第二步:评估烫伤范围与深度
降温后需初步判断烫伤严重程度。一度烫伤仅伤及表皮层,表现为局部红斑、干燥、疼痛明显,无水疱;二度烫伤伤及真皮浅层,出现大小不等的水疱,疱壁薄,基底潮红,疼痛剧烈;三度烫伤伤及真皮深层及皮下组织,皮肤呈苍白、焦黄或炭化,痛觉消失,质地变硬。若烫伤面积较小(如成人手掌大小以内)且为一度或浅二度,可自行处理;若面积较大(超过手掌大小)、涉及面部/手部/关节等关键部位,或为深二度/三度烫伤,需立即就医,避免自行处理延误病情。
第三步:处理水疱与破溃皮肤
对于未破溃的小水疱(直径小于1厘米),无需挑破,疱液可自行吸收,外层疱皮能保护创面,减少感染风险。若水疱较大(直径超过1厘米)或位于关节等易摩擦部位,需在严格消毒(用碘伏或酒精棉球擦拭周围皮肤)后,用无菌注射器从水疱低位抽吸液体(避免撕破疱皮),保留疱皮覆盖创面。若水疱已自行破溃,需用干净纱布轻轻按压吸干渗液,避免用力擦拭导致创面扩大。破溃处严禁涂抹牙膏、酱油、蜂蜜等非无菌物质,这些物质可能携带细菌,且黏稠质地会阻碍热量散发,加重损伤。
第四步:清洁与覆盖创面
用生理盐水或流动清水(若无法获取生理盐水)轻轻冲洗创面,去除表面污物和残留消毒剂,避免用力揉搓。冲洗后用无菌纱布或干净棉布(需提前煮沸消毒或熨烫)轻柔吸干水分,保持创面干燥。随后,用无菌纱布(多层叠放)或透气性好的敷料(如医用纱布垫)覆盖创面,避免使用绒毛较多的毛巾或卫生纸,其纤维可能脱落粘附在创面上,增加感染风险。覆盖时需松紧适度,既避免压迫创面影响血流,又能防止敷料移位摩擦皮肤。
第五步:缓解疼痛与抬高患肢
烫伤后疼痛常因炎症介质释放和局部充血引发,可通过冷敷(用干净毛巾包裹冰块外包薄布)敷于创面周围(避开破溃处),每次10-15分钟,每日2-3次,利用低温抑制神经末梢敏感性。若疼痛剧烈,可在医生指导下口服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解。若烫伤部位在四肢,需将患肢抬高(高于心脏水平),利用重力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和疼痛。避免患肢下垂或长时间固定同一姿势,防止血液循环不畅延缓愈合。
第六步:观察与及时就医
处理后需密切观察创面变化。若出现以下情况,提示可能发生感染或损伤加重,需立即就医:创面红肿范围扩大、渗出液增多(如从清亮转为脓性)、异味明显;患者发热(体温超过38.5℃)、寒战、乏力等全身症状;创面经1-2周仍未愈合,或出现黑色焦痂(提示三度烫伤)。就医时需向医生详细描述烫伤原因、处理过程及症状变化,以便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
第七步:避免二次损伤与感染风险
在创面愈合前,需避免患处接触污水、污物或刺激性物质(如肥皂、消毒液)。若需洗澡,可用保鲜膜包裹患处(边缘用胶布固定),防止水分浸入。避免搔抓或摩擦创面,防止痂皮提前脱落导致疤痕增生。若创面周围皮肤出现瘙痒,可轻拍或冷敷缓解,切勿用手抓挠。同时,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患处长时间处于潮湿闷热环境,降低细菌滋生风险。